【觀後筆記】別做天兵設計!
傾聽、思考、表達,滿足使用者體驗的0盲點設計關鍵
--
書名:別做天兵設計!傾聽、思考、表達,滿足使用者體驗的 0盲點設計關鍵
作者: 劉津、李月
本書結合了 UX 研究、UI 設計、以及開發流程,讓讀者可以更了解在實作開發時需要考慮到的細節,還有和其他不同職位:例如產品經理、工程師合作時會遇到的一些問題。個人覺得適合有團隊合作經驗的設計師來閱讀,可能會更心有戚戚焉 XD
以下將根據書中的內容記錄部分概念
一、成為使用者體驗設計師的信念
# 設計 ≠ 藝術
藝術是感性的,而設計是相對理性、精密的。藝術所表達的創作者的個人意識,而設計是為了解決使用者具體的問題。就像每個人對於畢卡索的畫可以有不同解讀,甚至是看不懂都沒關係,但設計必須讓人了解、替人解決問題。
設計師既需要一定的靈感與天份,也需要後天的努力學習,讓自己能夠掌握一定的技巧與方法,更重要的是嚴謹細緻的心思。
# 使用者體驗設計的特徵
(a). 嚴謹、理性、創意
使用者體驗設計首先關注於解決問題,同時也需要優質的創意,幫助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
(b). 提供特定問題的解決方法
設計前先問自己,這次的設計目標是什麼?要為什麼樣的人解決什麼樣的問題?如何解決?
(c). 不讓使用者思考
當使用者在第一次使用時發現困難,那他可能會頭也不回的揚長而去。
(d). 趣味橫生
趣味性可以為你的設計加分,讓使用者產生難以忘懷的奇妙體驗。如果一個人能幫你解決問題同時帶來歡樂,那你肯定會對他印象深刻吧!
# 菜鳥設計師如何入門
- 提高修養 — 溝通表達、思維能力、接人待物
- 專業累積 — 閱讀專業書籍、閱讀行業文章網站、與同行交流
- 專案經驗 — 多做專案、多研究競品、多總結
入門時需要慢慢的累積自己的經驗,多看書和網站上的文章、多注重培養自己思維和理念、多研究一些好產品,思考人家這麼做的原因。也可以找實習或是自己做做專案,練習清楚表述自己的思路,而不是只展示設計結果。
利用閱讀和實作項目穿插進行,讓自己的水準在這些過程中隨之提升。而這些也正好都是我還在學習的~
二、修煉使用者體驗設計師的技能
# 設計流程 — 設計師具體做什麼
使用者體驗設計的目標可以歸納為:解決使用者的需求,減少使用者理解和操作的成本,給使用者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為了達成這些設計目標,設計師需要有理性的思維、巧妙的創意,還要在專案中學會與其他角色協作。
以下是一個專案設計流程大致的模樣:
而在上面這樣的流程中,可能會面臨到許多挑戰,例如:
1.時間緊湊,留給設計師的時間太少
2.設計師同時負責多個專案,無法一一跟進
3.與專案成員無法即時溝通
4.產品經理不能夠清晰闡述需求
5.設計師專業能力有限
6.開發人員能力有限、不按設計稿實現
7.上層主管干預過多
當團隊不遵守正確的設計流程。既引響產品的最終體驗,也影響項目效率,還會造成資源極大的浪費。這時候對設計流程有一定的共識、懂的適時和其他角色溝通配合就是非常重要的。
# 需求分析 — 拿回產品主導權
設計書籍一般會告訴我們:設計師透過挖掘使用者需求、創建人物角色、描述使用者場景、設計使用者任務等方式,繪製就面草圖交付給開發人員。但實際的專案中,卻可能是由產品經理撰寫需求檔案、或是產品經理不給需求或需求不可靠、要求設計師照抄競品等等的問題。
這時候對於不是產品負責人的設計師而言可以試著這麼做:
(a). 和產品經理一起做需求分析
做產品不免要思考商業價值,因此設計師需要同時由商業利益、使用者、以及技術三個角度來平衡考量需求。
由產品定位開始,它是產品設計的方向,也是需求檔案和設計產出的判斷標準。其中又分為
產品定位:產品的使用人群、主要功能、與產品特色
產品需求:產品的目標使用者、使用場景、與使用者目標
在發想完許多需求後,可以由「淺在需求量」及「使用者對公司的價值」等商業價值來衡量,並排除不可實現、無商業價值、無適合場景的,決定出最終的產品定位與需求。
(b).傾聽使用者的聲音
在需求分析、設計階段,都要盡量去傾聽使用者的聲音,這樣才可能設計出受歡迎的產品。可以把目標使用者做成 Persona,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是要為怎樣的人做設計。
# 設計規劃 — 設計需求到設計草圖
得到正確的需求後,依據需求來設定對應的任務,將任務進行優先順序的排列,並透過在頁面上一系列的引導,幫助使用者快速完成任務。
可以透過邏輯分類或卡片分類來為導覽設計提供良好的基礎,而好的導覽設計必須具備以下要素:
- 導覽的自我解釋
讓使用者知道到自己從哪裡來、現在在哪、能往哪裡去
- 深廣度平衡
導覽深度過深,使用者要耗費多次點擊,但當導覽過廣(一般而言超過七個),也會增加使用者的選擇困難。
- 使用者所需資訊與商業推廣資訊的平衡
一方面要了解使用者的資訊需求,另一方面也要了解背後的商業目的,這時候就需要合理的資訊組織方式。例如可以在使用者選擇的內容附近默默放置相關推薦廣告,既可以讓推廣資訊接近使用者目標,也容易被使用者接受。
- 為重要和常見功能設定捷徑入口
導覽設計必須結構清晰合理,但對於沒有目標、隨意瀏覽的人而言,若是把常用或重要的功能藏得太深,會降低他們對網站的興趣。
以購物車的設計為例,他對於購買目標以及網站的銷售目標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許多購物網站的購物車都會放置捷徑在導覽列上。
# 設計標準 — 好的設計需要表達
再好的設計想法,如果沒有清晰、標準的表達,最後效果也會大打折扣。而標準的原型這時候就可以幫設計師更簡單的與團隊溝通,它可能會包含以下內容:
- 變更日誌 — 提供每次修改的內容,讓團隊成員可以特別關注這些部分,進而提升工作效率。
- 版本說明 — 和變更日誌類似,但是是以版本編號為單位,適合快速反覆運算且反覆運算週期比較固定的項目。
- 訊息結構 — 綜合略產品邏輯結構和使用者習慣而得到的結果,讓專案成員可以快速瀏覽到產品的內容、功能、結構等重要資訊。
- 任務流程 — 關注使用主如何操作、頁面如何回饋等,從而引導使用者完成目標。
- 頁面流程 — 任務流程的更近一步,比任務流程更清晰、具體。
- 限制 — 範圍值、極限值等等。
- 狀態 — 預設、常見、特殊狀態等等。
- 操作 — 常見、特殊、錯誤、手勢操作等等。
- 回饋 — 使用者操作後所得到的回饋,包含提示、跳轉、動畫等等。
經過以上流程後,設計師也要適時地跟進專案、解答其他角色所面臨的問題,來保障設計效果的實現。最後在產品上線前與上線後也要持續檢驗、傾聽使用者的聲音,例如上線前的可用性測試、A/B 測試與上線後的產品回饋、使用者資料,來判斷設計的優劣進而改善。
三、實踐使用者體驗設計的價值
# 設計師的自我修養
學會思考,事半功倍
具備良好的思維能力是優秀的設計師必備的條件,去思考需求的真正用意、為什麼需要這個功能?客戶想要得到什麼資訊、他想要解決什麼問題?也可以試著利用下列這種分析方法:
Why:得到外界結論時先思考為什麼。
What:對現狀進行更深層次的解讀。
How:在已知的基礎上,如何做得更好。
當你能夠抓住問題的本質,提出的方案就比較容易讓使用者滿意。
以上就是這次的分享,如果大家喜歡我的分享或是有什麼問題的話,歡迎留言讓我知道,當然也絕對歡迎多拍手 👏🏻
👏🏻1~20下:感謝分享,到此一遊。
👏🏻21~30下: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一點幫助。
👏🏻31~50下:太棒了,覺得獲得很大的幫助!期待之後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