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筆記】平靜科技:不擾人的設計原則與模式
Calm technology: principles and patterns for non-intrusive design
--
書名:平靜科技:不擾人的設計原則與模式
作者:Amber Case
今天想要和大家分享 Amber Case 所提到的平靜科技,究竟平靜科技(Calm Technology)是怎樣的概念呢?
平靜科技的歷史
1970年,全錄的帕羅奧圖研究中心(Xerox PARC)成立,先進的電腦科技也在這時候被開發出來,包括圖像化介面、物件導向程式、滑鼠,都在各種激盪與嘗試之中誕生。
1980年代,人們對於電腦的想像是鎖在房間裡,利用一台可以進行各種運算的機器。這時候的「科技」雖然象徵進步,但也包含了「難以親近」的特質。各種複雜的指令和調控,以及缺乏人性的功能都令人緊張。
當時的 PARC 研究員,提出了「普適運算」概念,希望電腦能夠強化人性,協助人類把自身心智和感受的能力最大化地發揮出來。希望科技不是讓人們感到受限,而是容易使用的,能夠幫助人們增加生產力、提高效率,甚至是融入日常生活。
1995年,PARC 的研究員首度在發表的文章中提及了「平靜科技」的概念,強調重要的並非是科技本身,而是科技與我們之間的關係,說明了科技與人性必須相輔相成,而這個觀念在現在依舊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
平靜科技的原則
Amber Case提到平靜科技的設計原理共分為八點:
1.科技需索求最低限度的人類注意力
注意力過載是目前科技面臨的最大瓶頸之一,當你需要付出更多注意力時,能實際完成的事情就變少,而在互動中產生的壓力就會越多。
理想上,科技應該讓我們可以迅速轉移注意力,獲得需要的資訊,然後再轉移回來。要避免讓使用者從主要目標中轉移,使其分心或是打斷正在做的事情。
2.科技需傳達與創造平靜
明確地提供系統正在運作的資訊,在恰當的時機收到準確的訊息,告知使用者要採取什麼行動,減輕使用者的任務負擔。
但在特殊情況下(例如火災、龍捲風警報)則需反向設計,以強迫使用者採取行動,畢竟是為了救命。
所以在設計提示訊息前,思考一下使用者會在哪裡使用這個產品或服務?環境在這個產品或服務中產生什麼影響?哪種提示使用者的方法,不會將他們從主要關注的事情中挪開?
3.科技需善用外圍傳達形式
事實上,我們需要從科技上取得的資訊,大部分不太需要有太高的解析度。可以利用其他方式,例如碰觸、聲音、視線餘光來傳達,如開車時看後照鏡;腳去知覺油門跟煞車,眼睛注視前方,手去轉音響聲音大小。
4.科技需強化最佳的科技特性與最佳的人性
最佳的科技可以去強化機器與人類雙方最佳的那部分,讓人類去思考、創造連結、感受情緒、發現問題、理解脈絡、制定方向;讓機器去計算、儲存、搜尋,作支持人們的工作。
5.科技必須能溝通,但不一定要說話
考量到使用的情境與方式,有時候不一定要用語音的方式才能傳達資訊,可以運用音調、震動來提示狀況。
想一想,當你車門沒有關好時,你會希望你的車子一直跟你說你沒關好門,還是用普通的音效提醒你呢?
6.科技需在出問題時也能運作
科技必須要有在極端狀況繼續運作的方法,或至少要能夠降低系統出錯時造成的損害。
這就讓我想到家裡廚房的煙霧警報器曾不小心被誤觸,但是我卻找不到地方將它關閉,那時候的我真的瞬間不知所措!
一般而言,處理極端案例的關鍵是提供多重操控系統,並提供使用者將一些重要的基本任務完成的選項。例如飛機引擎失靈還能滑翔、電扶梯停電仍能當作樓梯。
7.恰當的科技是解決問題所需的最少科技
所謂完美,並非是無一可加,而是無一可減。 — Antoine de Saint-Exupery
好的設計師會不厭其煩地仔細審查每個細節與能後的的極端案例,把不需要的功能減去,直到已經減無可減,非絕對必要時不要增加額外的附屬軟應體裝置。這通常也有助於使用者,能用最少的心力去操作、完成任務。
8.科技需要尊重社會常規
設計時必須思考你的科技會不會可能違反了某些社會常規或是造成壓力?理想中,人們在與產品互動的過程應該要感到安心自在。
例如電話曾經被認為會造成社交孤立,但現在被視為是連結的工具;手機相機曾經被認為會終結隱私,但現在卻是人人必備。
平靜科技的原溝通模式
以視覺、聽覺、觸覺來表達系統狀態的「狀態提示」
例如:爐台上的加熱燈,亮的時候我們便知道正在加熱、或是伺服器正常運作的綠色狀態燈。(視覺)
飛機上的服務按鈕按按下時會發出一個狀態音調,讓空服員知道有人需要服務、或是洗衣機在流程完成後所發出的旋律(聽覺)
遊戲手把的震動回饋、或是智慧手機的訊息通知震動(觸覺)
傳達緊急訊息的「狀態喊叫」
狀態喊叫是保留給非常重要或是非常緊急的訊息,例如煙霧警示、火警、救護車鳴笛、或是安全帶未扣上的提示訊息等等。通常採用聲音的形式。
融入背景的「周遭覺知」
周遭知覺意味著某個訊息的預設呈現狀態是被忽略,而非被注意的。例如地板的導引膠帶、隨天氣而變化的燈泡等的。
以上這些溝通模式都是希望能夠盡量降低人們獲知必要資訊所付出的注意力,依照資訊的緊急程度,來考慮傳達資訊所必要的注意力程度。
總結
科技應該隱身幕後,將人們與生命中重要的事物重新連結,幫助人們回歸自我,以及回歸與其他人的聯繫。
平靜科技的原理不是創造一種新的使用習慣,它的最終目的是要無形的融入我們生活中。而創造平靜科技十分仰賴更為敏銳的各種提示形式、引發機制、周遭知覺,與說服科技,但這些元素並不會僅因其自身的存在而自動構成平靜科技體驗,提示的解析度與行事必須符合所傳達資訊的資訊量與重要性。
本書提到的各種設計原則,都在強調以人為中心來思考並設計的重要性。當我們能夠考量到使用者的使用情境,並最小化他們的所需耗費的注意力,就能夠得出更完美的解決方法。
最後,如果大家喜歡我的分享或是有什麼問題的話,歡迎留言讓我知道,當然也絕對歡迎多拍手 👏🏻
👏🏻1~20下:感謝分享,到此一遊。
👏🏻21~30下: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一點幫助。
👏🏻31~50下:太棒了,覺得獲得很大的幫助!期待之後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