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筆記】玩心設計:改變千萬人的美好體驗,工作和生活的設計都該如此有趣!

身為設計師,如果工作不好玩,我們要如何替別人創造出有趣的設計?

Maggie Hung
Apr 7, 2021
本書封面 | 圖片來源:玩心設計

書名:玩心設計:改變千萬人的美好體驗,工作和生活的設計都該如此有趣!

作者: 陳威帆

忙了一陣子突然發現好久沒有看書了,趕緊又打開我的書庫翻開已經下載許久的電子書們。其實之前就一直想看這本書,沒想到過了這麼久才翻開它。花了幾天的空閒時間把它看完後覺得蠻有趣的,有些地方也讓人覺得很有共鳴,想在這邊做個小小紀錄~

人類和外界互動的最好方式

一開始作者便提到「玩」對於人類的是怎麼樣的一個存在。

身為人類,愛玩是我們的天性。孩子在玩的過程中揮灑創意;學生在玩的過程中吸收知識與建立技能;設計師在玩的過程中發掘靈感。

透過玩,作品能夠讓觀者不再感覺遙遠,反而可以和它進行互動創造體驗。書中舉例的 teamLab 就是一個很棒的互動體驗,而除了 teamLab,我也想到之前去看的聲音的建築展 AUDIO ARCHITECTURE

其中有一個展區就是讓觀者自由地跟著音樂、畫面去互動。透過玩的方式,拉近了觀眾和藝術之間的距離,讓藝術用幽默有趣的方式進入觀眾的生活,也讓觀眾更能夠參與藝術,並成為其中的一部分。

書中提到「玩讓人們有探索世界的能力,讓人們更能夠擁抱風險,尋找生命中的各種可能。玩讓人們有好奇心,驅使人們勇於嘗試原本不敢嘗試的新事物。」

除了在藝術中結合玩心,我們或許也可以透過玩讓工作不再乏味、讓自己更加有生產力。這時候就是需要在產品設計中創造一個適合的玩心空間。

介於虛與實的玩心空間

這是在書中不斷提到的一個概念,作者表示

適當的約束引發了跨越的可能,並引導使用者自願投入。在約束與可能性之間,創造了自由行動的空間。

在不同活動的玩心空間中,存在著不同的規則約束,在約束中玩家透過嘗試跨越來挑戰極限。例如在下圍棋的時候,玩家跟對手必須共同遵守圍棋的遊戲規則,而隨著玩家輪流下棋,可能性愈多,玩家所能探索的玩心空間也會愈來愈大。當一個人很投入在玩心空間時,會有類似心流的體驗,能夠全神關注在正在進行的事情並忽略周遭的環境。

當設計師能夠為使用者打造出玩心空間,就可以讓產品更加吸引人且讓人上癮!作者公司的產品就都是以這樣的理念為前提去設計的,像是讓你一邊記帳一邊經營的「記帳城市」或是藉由養植物提醒使用者喝水的「植物保姆」,書中都有詳細的介紹其設計概念、動機以及目的。

而在書中作者又將不同型態的玩心空間分為11種,設計師可以透過結合不同的玩心空間設計出不同導向的產品,例如:結合挑戰型與社交型玩心空間的線上射擊遊戲,或是結合敘事型、扮演型與探索型玩心空間的 Netflix 互動式電影「黑鏡:潘達斯奈基」。

所以我們在做設計時必須能夠掌握「玩心空間」的設計方法,透過適當的設計方式結合使用者的需求來創造出真正的玩心設計。

玩心與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結合了玩心的小物品,讓再普通不過的行為或是活動都能變得有趣。

例如常見的鋼琴階梯,利用大家想要創造音樂的玩心,來達成讓大家多走樓梯代替搭電梯的目的。

25TOGO DESIGN 設計出的「一塊磚便利貼」。將便利貼設計成磚頭的模樣,當在工作需要腦力激盪時,同事們就化身砌牆工人,把自己的點子當作一塊一塊的磚頭把牆壁舖滿。

OTOTO Design 於2015年推出尼斯湖水怪湯瓢。當湯瓢穩穩站在湯底的時候,就好像尼斯湖水怪生活在你的廚房當中。讓再平凡不過的廚房也能變成有趣的奇幻國度。

台灣設計師劉晨旭所設計的 The Flowing City 城市.雨杯墊,他將城市的空拍縮圖透過立體成型縮小在方形的杯墊上,當水滴從杯子滴落杯墊上時,就好像城市下了場雨,杯墊上的河道裡都充滿了水。

所以其實玩具跟用品之間的差異,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大。我們不應該總是將玩放在貶義的分類裡,當玩心能夠適當地融入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他將會讓生活將變得更加有趣,甚至讓人更加有動力去做原本不想做的事情!

結語

這本書透過許多案例和說明去探索了「玩」的本質,玩不應該只侷限於遊戲或是偷懶放鬆,一個好玩的產品不僅有趣,還能讓改善你的生活體驗。

而身為一個設計師,我們應該利用大家與身俱來的玩心,去思考並創造出更好的產品與體驗,讓大家能夠以一個不同的角度來看待這個有趣的世界。同時也期許自己持續對世界保有好奇心,才能在設計的時候有不同的視野和源源不絕的靈感!

以上就是這次的分享,如果大家喜歡我的分享或是有什麼問題的話,歡迎留言讓我知道,當然也絕對歡迎多拍手 👏🏻

👏🏻1~20下:感謝分享,到此一遊。
👏🏻21~30下: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一點幫助。
👏🏻31~50下:覺得獲得很大的幫助!期待之後的分享!

Maggie Hung

Graduate student @ CMU School of Design | UI/UX Designer | Visual Designer